中國正穩步推進綠色
低碳轉型,近日,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《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報告(2022)》發布會上,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、執行局主任,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張曉強接受中新經緯專訪表示,當前,中國碳中和“1+N”政策體系已基本完善,下一步要推動政策細化、政策落實,發揮政策效能,強化
金融支持,推動企業在
碳市場中發揮主體作用。
以下為專訪全文。
中新經緯:近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《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,其中也給出了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成績單。一方面,數據顯示,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.1%,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
碳排放下降0.8%;水電、核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等清潔
能源發電量比上年增長8.5%;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7.5%,提高0.8個百分點。另一方面,煤炭消費量增長4.3%,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.2%,比上年上升0.3個百分點。您如何看待這份“成績單”?
張曉強: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。中國“雙碳”戰略提出已有兩年。從2021年10月中國“雙碳”工作頂層設計文件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和《2023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發布以來,全國上下對做好“雙碳”工作高度重視,不斷推動政策體系完善、降碳減排和綠色轉型發展。
但是2022年,國內外形勢發生復雜變化,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。國際上,烏克蘭危機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交織,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凸顯。歐洲多國重啟煤電,全球化石能源消費出現明顯回擺,但總體看,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向不會改變。中國亦是如此。
從本次公報數據也反映出這樣的現實情況與趨勢。雖然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壓力加大,但“雙碳”工作仍穩步推進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要“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,堅持先立后破,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”。各部門先后出臺了能源轉型、節能降碳增效、工業城鄉建設、交通運輸等領域政策文件40余項。各地區各行業也在結合實際細化碳達峰行動方案,落實舉措,“雙碳”工作取得積極進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