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碳排放主要來源于畜牧業與糧食生產??赡艿臏p碳方式主要有以下 3 點:(1)種植與養殖技術優 化,提升單位能耗農產品產量;(2)節能與可再生能源替代;(3)廢棄物(如秸稈)循環再利用。綜合而 言,雖然農業活動碳排放占比同樣居前,但我們認
我國的工業活動碳排放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,主因水泥、鋼鐵、化工等高耗能、高污染 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據較大比例。其中,水泥、鋼鐵為應用廣泛的基建原料,碳排放總量規模較大,化 工雖碳排放總量占比僅不足 5%,但其排放強度大
由于我國幅員遼闊,各省發展現狀與產業結構存在差異,因此在我國走向碳中和的過程中,面臨著由 區域不均衡帶來的挑戰。首先,全國各省份的經濟結構存在差異,在低碳轉型中面臨不同的社會經濟壓力。 碳排放總量較高的地區
我國當前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,并且仍未達峰,處于上行通道中。從 結構上看,我國能源活動、發電與供熱、制造業用能、工業活動排放量占比較高,農業、廢物處理占比較 低,土地利用與林業的凈排放已進入負值
全球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動。據 Climate Watch 最新統計數據,2020 年,能源活動碳排放 總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74.66%,農業活動、工業活動、廢物處理、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分別占 12.34%、6.58%、 3.48%、2.93%。其中,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發電和供熱
距離《巴黎協定》生效已有 7 年,全球主要國家均已開始布局碳中和,從邊際變化看,全球碳排放近 年來確有放緩之勢,然而,就全球維度看,仍未“達峰”,溫室氣體排放仍處于上升階段。
近年來,氣候問題引發的自然災害愈發密集,對全球生態與人類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,控制溫 室氣體排放、綠色可持續已成為當今全球主要國家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,亦成為中長期全球能源結構轉型、 科技綠色創新的核心驅動力
中國碳市場建設始于試點碳市場。2011年10月,按照“十二五”規劃綱要關于“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”的要求,中國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慶、湖北、廣東、深圳兩省五市,分別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,并于2013年-2014年陸續開市
中國加入WTO后,工業化、城市化進程加快,需要大力發展基礎設施,就必須依靠原材料工業。而原材料工業的能源強度高,碳排放強度也高,帶來的環境約束開始加強,因此,國家提出了節能減排和相關約束性指標。如今,基礎設施發展已經進入“新基建”的階段
中國的碳市場建設自2011年開始,伴隨能源轉型而生,是以實現“雙碳”為目標的約束性政策,與其他激勵性政策構成一套政策體系。經過十多年的努力,國家在核算統計清楚企業能源消費、碳排放的基礎上,針對電力這類高碳排放行業發放配額,如果參照歐盟等國外的碳市場
目前中國的碳市場交易主要針對的是電力行業,交易前,政府將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即碳排放權,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。如果A企業加大研發投入、開展技術創新,實際碳排放低于配額,就可把剩余的碳排放權在市場中出售;如果B企業碳排放超過配額
首先,對于電力企業,排放額度給了他們從火電為主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壓力,同時可以通過市場購買或出售,讓這一壓力有了價格彈性,而不同于行政性指令